Casting

瑞絲薇斯朋 Reese Witherspoon     詹姆斯普瑞弗伊 James Purefoy

吉姆布洛本 Jim Broadbent            鮑伯霍斯金斯 Bob Hoskins

Eileen Atkins    Romola Garai   Jonathan Rhys Meyers  Gabriel Byrne

編劇:

朱利安費羅斯 Julian Fellowes
原著小說:威廉薩克萊 William M. Thac

導演:

蜜拉奈兒 Mira Nair

父親是一個死於飢饉的英國畫家,母親則是一個法國唱詩班的團員,貝姬在稚齡便被送進孤兒院收養。即便在孩童時代,她便渴望過一種光鮮燦爛、華
貴富裕的夢幻生活,即使那離現實極為遙遠。在她離開平克頓小姐(Miss inkerton)所主持的契斯維克學院後(Academy at Chiswick),她發誓要用盡一切手段來擠進英國上流社會。無論是機智、狡詐、或者美色,都成為她攀向權力頂峰的最佳武器,場景是十九世紀初睥睨天下的大英帝國。

她計畫的第一步,便是應徵做彼特‧克羅力伯爵( Bob Hoskins飾演)掌上明珠的家庭教師。貝姬毫不費力地贏得了宅邸裡孩子們心,以及家族中財富傲人,一把年紀卻雲纓未嫁的瑪蒂達阿姨(Eileen Atkins飾演)的支持!這座為於罕布夏郡的豪邸開始不能一天沒有貝姬,而瑪蒂達也開始將她視為心腹密友。但貝姬深知,唯有到帝國首都-倫敦,她才能真正邁向權貴之路。所以當住在那兒的瑪蒂達阿姨邀她同住時,她毫不遲疑地答應。在倫敦,貝姬與她的摯友愛蜜莉雅‧謝德里(Romola Garai飾演)意外重聚。

由於成長過程順遂無憂,愛蜜莉雅對貝姬所懷抱的野心難以認同。近水樓台先得月,貝姬瞞著整個克羅力家族與瀟灑的嗣子羅頓‧克羅力(James Purefoy飾演)私定終生。待東窗事發後,惱怒的瑪蒂達毫不留情地將這對新婚夫妻逐出家門,這一對新婚夫婦的生活陷入了預想不到的困境。未幾,拿破崙在歐陸的霸業以破竹之勢急遽擴張,英勇的羅頓自動請纓,遠赴前線抗敵。懷孕的貝姬與傷心的愛蜜莉雅相依為命,因為她的新婚丈夫喬治‧奧斯朋(Jonathan Rhys Meyers飾演)也被徵召至前線作戰。滑鐵盧一役,喬治為國捐軀,而貝姬與愛蜜莉雅間的友誼也備受考驗。

戰爭結束後,貝姬與羅頓重逢,產下一子。但戰後的動盪、物資的貧瘠、與金錢的匱乏等都讓一家三口生活艱困。貝姬渴望打進上流社會,攀龍附鳳的意志在此刻空前熾烈,權傾天下的史戴尼侯爵(Gabriel Byrne飾演)成了她打開禁門的黃金鑰匙。

然而,這眾所仰望的平步青雲,卻是以沈痛的代價作為交換。

這是描述一個歌女、畫家所生的女子如何擠進上流社會,在追求浮華的尊榮同時,又為此付出什麼代價的故事。

故事中,瑞絲扮演一個想盡辦法要讓自己嫁入貴族世家,躋身上流社會的女子,第一個目標,是她閨中好友的哥哥,只可惜,沒有成功;之後到一家沒落貴族當家庭教師,想盡辦法嫁給貴族中的小兒子;然而,這么子也因此失去他姑姑的龐大遺產繼承權,讓一家陷入困境。

事實上,能讓人深思的不是愛情的偉大,真正引人注目的,是貴族與平民之間的差異,以及貴族內部的冷血無情,看似高貴奢華、上流典雅的貴族,實際上是踩著平民的頭、吸平民的血過日子的一小部分人;偏偏,他們佔用了絕大部分的資源,他們對於平民的殘酷看待,即便是貝姬的閨中好友愛蜜莉雅(一個心地良善、溫柔、對愛執著的貴族女子),也因為身為貴族,對於貝姬、還有在旁默默照顧她的喬治的好友(我忘了他劇中的名字,由Jim Broadbent飾演),也是站在貴族的立場,屈尊紆貴與他們交往,一如Jim Broadbent在最後一次示愛又被愛蜜莉雅拒絕後所說的:妳只是「恩准」我作妳的朋友;可見英國社會當時的上流、平民之別如何的根深蒂固,就算平民的性格、才能高於貴族,但因為是平民,所以無法躋身上流社會,有錢者(如喬治.奧斯朋)中產階級,可以靠與沒落貴族結婚得到貴族的頭銜,所謂的婚姻,建築在相互得利的地方,口頭上開明無視平民貴族之別的貴族(如瑪蒂達阿姨),也只是口頭上開明,腦袋瓜依然守舊得可怕,這個角色足以說明英國的貴族觀念在貴族這一個族群中是如何的深固,而一介平民,再怎麼努力、再怎麼傑出,少了那個貴族頭銜依然只是貴族眼中低賤的平民,貴族的驕傲僅只有那頂貴族的頭銜光環;除此之外,再無其它。

而貴族的不把平民當人看待,以及與親族之間的無情冷血相視,也是令人膽寒的畫面;有趣的是,這在現代社會也不算少見;不同的時代,以不同的方式呈現相同的現象;一如台灣,即便沒有爵士、夫人等等的頭銜,但有金錢、名位堆積而成的上流社會,一樣有那種嘴臉、不知民間疾苦的,亦不在少數––足證,歷史是不斷循環回溯的,人類,在思考、情操上,像潭不會流動的死水,只會循環自身發臭的汙水,無法淨化(除非得到教訓或將死時)。

女主角––貝姬,在追求榮華富貴、平步青雲之後,付出了代價,失去丈夫、失去孩子,失去身為母親、妻子的機會與權利––本以為她將孤寂一生,但編劇、導演仁慈,讓她最後還是嫁給原先想嫁的好友之兄長。

在我看來,這並非為了讓故事圓滿所作的結局,而是為了表達,人生汲汲營營大半光陰之後,會發現自己其實繞了好大一圈,還是回到最初的原點,之前諸多的追求因此顯得可笑又無意義,但或許還是能找到一些意義的,至少,在走過這麼一回人生之後,也許回到原點,但心境上,絕對會不同於一開始就走到這個點上。

繞了一大圈回到原點,以結果論來說,是沒有意義的;但以過程論來說,人生的精采就在那繞圈的過程中編織而成;人生––若以生與死作為交集的起點與終點,那麼這些經歷視為收獲也未曾不可,不是嗎?也許代價慘痛,但只要不覺後悔,都是值得的;然而,在《浮華新世界》中,貝姬是後悔的,因為她並不想付出這些,到最後繞了一圈嫁給一開始計劃嫁的人,也許沒有所謂的愛,但至少,心態上,已經不是為了追求貴族的頭銜或平步青雲,而是想要有個家了,心態上的成長,也能算是她的收獲。

說到愛蜜莉雅的兄長,也許其貌不揚、也許過胖,但他的性格卻是貴族中最難得一見的,沒有貴族平民之別的成見,該怎麼說呢?他的存在或許是編劇刻意為表面光鮮亮麗實則藏汙納垢的貴族世界留下一方單純的淨土吧,但故意給他一個不出色的外表好對照出美好的內在,個人覺得這樣的安排頗具畫龍點睛之效。

二分法在這裡也得到充分的發揮;事實上,很難在一部電影找不到二分法的蹤跡,因為電影沒有「對比」就沒有題材、沒有故事性;而「對比」就是「二分」,所以,怎麼找到沒有運用二分法的電影呢?只是明顯刻意,或無意中必然存在的差別(還有影評人提不提)而已。

二分法––約翰(愛蜜莉雅之兄長)的外表與內在、愛蜜莉雅的執愛與喬治的自戀、同樣是平民––喬治好友的無私奉獻與貝姬汲營於上流社會的野心慾望、克力頓家族長子的封閉保守的死板性格與么子羅頓的外向冒險賭徒天性、瑪蒂達阿姨口頭開明與觀念傳統的矛盾……在在都是二分法的驗證不是嗎?

《浮華新世界》,並沒有好萊塢式的誇張劇情,平實的人性面,卻也是血淋淋的寫實呈現,讓人會反思自己生活中是否也像劇中一些人,可能是貝姬、可能是愛蜜莉雅,可能是喬治;但重點主打是貝姬的人生;我想,多多少少可以有醒世作用吧,提醒人,別太汲汲營營於名利與平步青雲……

但,我對於配角們的心境、性格、人生態度,更有興趣,我最注意的,其實是喬治好友與愛蜜莉雅、還有瑪蒂達、史戴尼、喬治之父、史戴尼家族的成員等等這些角色,因為注意,反而覺得《浮華新世界》中,並沒有所謂的主角,每個人的人生都是電影中的重點。

電影,也許誇張,但,真的能反映人生,只要肯去思考電影中的含意,也許是電影本身的含意,也許是自我衍生的領悟,無論是哪一種,未嘗不是一種收獲,我是這麼想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七草/岑揚/呂希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