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f06bccf3382d.jpg 

作者: Lionel. Shriver(蘭諾.絲薇佛)
譯者:葛窈君
出版者:台灣商務印書館

出版日:2012.2.1

~親情,或許並非與生俱來,更非理所當然~

~我們都該為自己所擁有的、溫暖的親情,致上誠摯的感謝~

龐大數量的槍擊事件為美國這個文明並以國家警察地位自居的國家蒙上治安敗壞的陰影,而科倫拜校園槍擊事件,開啟了另一波槍擊事件的道德恐慌,讓人們的目光不得不轉移到校園,正視應該在大人呵護下學習、成長的青少年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社會大眾抨擊犯案少年的一切,包括家人;心理學家們關心著引發槍擊事件的少年犯人,知名的導演麥克.摩爾為此探究美國槍械文化,發表《Bowling for Columbine》紀錄片……這個事件開啟了社會各層面的關注,當然,我們不可否認的是,當社會輿論愈來愈關注、探討這類的事件,某種程度上,也誘發了潛藏在黑暗裡的人性,造就接連仿效「創造歷史」的模仿犯……

一起犯罪事件,探討的基準,往往由犯人為中心向四周可能的關係擴展開來。他的家庭、親人不是被害者之一,就是撫育這根犯罪毒芽的禍首——怎麼說,都是犯人的陪襯品,犯人個人紀錄上的一筆。

《凱文怎麼了?》這本書從另一個角度切入,不從犯人出現,而是從一個母親——犯人的母親,透過寫給丈夫的書信來看自己與犯下校園槍擊事件的兒子間的關係,甚至,可以在字裡行間看見她丈夫與女兒的身影,以及在看似擁有一切美好的家庭,其實就像冰砌成的雪屋,看似穩固、溫暖,但隨著春天融雪季節的接近,逐漸瀕臨冰融家亡。

這是我第一次接觸Lionel. Shriver的作品,剛開始閱讀的時候,一度因為調性深沉覺得難以下嚥;然而,愈看到後面,那份難以下嚥的感覺依然存在,但原因不再是調性,而是字裡行間,清清楚楚,對人性、對親情、對夫妻、對婚姻……徹底不留情的撕裂,就像切開包覆在人體那光滑細嫩的表皮,強迫你直視裡頭紅藍交錯的動脈、靜脈以及一束束交織而成的肌肉纖維,赤裸裸,也血淋淋……

可怕的是,雖然難以下嚥,卻無法放手別開眼不繼續看下去。一封接著一封寫給丈夫的信,這個母親吐露愈多自己眼裡的兒子、對丈夫、家庭的情感,以及過去從未說出口的那些她和兒子之間的秘密,讓情節愈深入愈赤裸、愈真實愈驚慄,也愈來愈讓人無法移目。Lionel. Shriver讓凱文的母親艾娃.卡契多利恩透過給丈夫的書信剖析自己,也細心謹慎地透過書信具體化她的丈夫法蘭克林、兒子凱文、女兒希莉亞,讓讀者看見這個家庭的樣貌,一對多年來幸福的夫妻,終於決定迎接他們第一個孩子,然而身為母親的艾娃卻不像丈夫法蘭克林這麼興奮,她有的,是更深的受縛感與對於自己毫無興奮感的疑惑,讓人懷疑母愛是否真是女人與生俱來的本能。而真正迎來第一個孩子凱文的時候,這個家庭卻沒有夫妻倆預想的那樣,走進另一個階段的幸福,相反的,因為孩子的出現開始有了裂痕,當艾娃試圖生第二個孩子來改變現狀時,情況卻每況愈下……

看完了本書之後,覺得《凱文怎麼了?》在說的其實是「凱文和他媽艾娃究竟怎麼了?」不得不驚訝這樣的家庭竟產出了一個校園殺手的兒子,但又同時隱隱約約覺得這不是不可能,畢竟現在年輕人在迷失與困惑之中渴望某個事物、尋求自我定位的方式,隨著時代演進愈來愈讓人摸不著頭緒。

如果有人認為母愛是女人與生俱來的本能,在看過這本書之後,我想對於身邊發揮母愛的女性們應該會想致上最誠摯的感謝吧。甚至對母愛之外,像是親情、友情以及其他會讓人感到溫暖、美好的情感的存在,感到彌足珍貴而非理所當然,更有甚者,是對於自己能擁有感知別人的情緒並因此而有所感受、在乎的這份疑似本能的能力感到莫名的幸福。

衷心推薦《凱文怎麼了?》,雖然沉靜的文筆中刻劃的赤裸人性讓我覺得難受,但我為自己有這樣的閱讀感受慶幸,因為我能感覺、我能回應,我能因此再次意識到自己擁有的那些別人不吝給予的愛有多珍貴。

至於故事中這對母子最後的結局為何,就請各位深吸口氣翻閱嘍!

而我,將期待著之後改編電影將帶來的另一種人性的撕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七草/岑揚/呂希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