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jpg







作者:茱莉.布絲包姆 (Julie Buxbaum)

出版者:馬可孛羅文化出版

出版日期:2011年1月?日(未定)


喪禮,為了紀念告別人世、離開我們的死者?

還是讓對「自己還活著」這件事感到夾帶罪惡感的慶幸與反思,同時對「真實地活著」的生活感到放心?

或是讓我們透過前來參加喪禮的人口中更瞭解已逝的死者,發現更多自己不知道的一面?

喪禮,從來都不是重點,在生的世界失去感知的死者,他的人生已經是一段劃上句點的歷史紀錄,沒有考驗。

對活著的人來說,喪禮之後才是真正的考驗。一個本來存在於自己生命、生活當中甚至比重極大的人,忽然間毫無預警地因為意外離開人世,儀式性的告別、旁人的安慰說服不了你的心靈、你的情緒、你的生活、你的一切一切,直到你肯正視自己,告訴自己:你失去了他(或她),擁抱著同樣因為失去他而悲痛的人,告訴他們也告訴自己:是的,我們會渡過這個難關!是的,我們會繼續活下去!是的,我們一定能重新振作、再站起來的!

死亡、挫折、迷惘、愛情、友誼、無助、逃避、家庭親情、兒童心靈創傷……本書的內容並不標新立異——好友露西被吸毒者刺殺身亡,留下目睹意外以至心靈創傷不願再開口說話的八歲女兒及傷心的丈夫。艾莉——這個抱著胎死腹中的悲痛未癒的主角為了照顧好友的女兒蘇菲(她的教女)飛往倫敦,離開波士頓的日常生活、離開丈夫,在照顧這個八歲教女、讓她接受母親死去的事實同時,也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與婚姻等種種……

對於沉溺於流產之慟、對生活與婚姻力不從心的艾莉而言,好友露西的死是雪上加霜的惡耗,卻也是她逃開目前生活的契機,以照顧教女為藉口,她逃離波士頓前往倫敦,對她來說,拯救蘇菲是一種贖罪、一種情感轉移,也是一種逃避,要承認這一切並不容易。透過照顧蘇菲、拉近與蘇菲的距離、一起閱讀《秘密花園》的種種過程,她在蘇菲身上看見自己的倒影,治癒孩子的過程中慢慢地治癒自己,將自己拉離死別的痛楚,再一次試著找回屬於自己的生活,而一個意外到來的新生命讓掙脫泥淖的她變得更堅強,也象徵新的希望,為自己的人生與婚姻打開一扇明亮的窗。

以死亡開頭圍繞人性感情舖陳的小說創作從來都不缺,但讀起來多半沉重、乏味,特別是當它以獨白式小說呈現時,更容易出現閱讀時像是主角自言自語、讓人心生距離的沉悶感。但茱莉.布絲包姆利用親和力十足的真實筆觸,以好友死去、照顧她的孩子為起點,寫人生、寫愛情、寫婚姻、寫親情——告訴我們一個從悲痛中逐漸平復、放過自己、找回生活的溫暖故事,而非在電視電影中才會出現的戲劇化情節。

以愛情、婚姻為例——不管是艾莉自己的或是她雙親、弟弟的、好友露西和其夫格雷……一個個寫來對比鮮明。而艾莉對自己人生與婚姻的反思更是細膩深刻,沒有華麗字彙的雕樑畫棟,平實的呈現手法反而有種真實的血淋淋,引人入勝。

因為真實,有時字裡行間主角的捫心自問會揪刺閱讀時的我。會覺得生活力不從心、乏味可陳,從來都不是因為我們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而是我們明知道問題出在哪卻不願意面對、積極解決。我們封住自己的出口,把自己關在裡頭的同時又埋怨繼續向前走的人,指責他們棄我們於不顧,卻沒想過或許他們是不得不挺直背脊活下去。為了讓自己好過,我們將過錯歸諸他人,當這成了習慣——我們變成自己最討厭的人;更可怕的是,甚至對此毫無自覺!

有時會覺得小孩比大人堅強,單純的心性容易引導,只要用對方式,孩子未被俗世染塵、強烈的求生本能就會將他們帶往離開負面情緒的出口,繼續向前;但大人就不一樣了,過多的自我設限與規條制約,更多的是看不開、放不下——讓我們無法乾脆,讓我們能輕易找到理由縱容自己停滯不前。

為什麼會這樣?

說穿了,是因為我們怕失敗。

然而,生命稍縱即逝,意外就是發生在誰也想不到的下一刻才叫「意外」,我們能做的事情不多,停滯不前是這其中最大的浪費。未來誰也無法預料、掌握,或許應該如故事結尾最後一句話:「再試一次。」

人生,如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七草/岑揚/呂希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